本篇文章1954字,读完约5分钟
金融技术的快速渗透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深刻改变了普惠金融的发展生态。
充分发挥金融技术的价值,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可以更有效地为中国实体经济服务,这在业内已形成共识。然而,有必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过程中,风险和挑战依然存在。只有坚持技术授权和规则引导的双重驱动,普惠金融才能健康良性发展。
利用技术和普惠金融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现在是发展普惠金融的最佳时机."一些共同黄金从业者这样说。
目前,中国数字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7.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9%,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更活跃的数字金融商业形式,如支付、网上借贷、保险、金融管理等。,也具有强烈的包容性。
回顾普惠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难的主要原因是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是两类潜在客户,一是难以获得客户,二是风险控制难以操作。数字技术为这两个关键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数字经济和普惠金融的政策红利正在不断释放。从2016年20国集团杭州峰会提出的《20国集团数字普惠金融先进原则》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改革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拓展普惠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得到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毫无疑问,依靠互联网和日益成熟的数字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金融业。常恒公司首席战略官严南斌表示,随着普惠金融发展到数字普惠金融阶段,一方面,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使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另一方面,数字金融的应用使得金融成本更低,时间更短,更容易区分客户的风险状况和信用状况。
挑战依然存在。价值和风险并存
尽管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需要认识到,我国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还不成熟,价值和风险并存。
诚然,在缓解普惠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后,金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因素,但也在另一个层面产生了一些新的风险。比如网络安全风险,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风险的传播速度和隐蔽性迅速扩大,风险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大。
此外,数字鸿沟仍然存在。由于普惠金融服务主要面向弱势群体,对数字技术的理解能力低、风险承担能力弱、互联网金融应用水平低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何创新和发展适合弱势群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多种形式发展普惠金融,也是金融从业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李阳最近表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既不能是数字化的,也不能是技术官僚式的,但应该始终认为这是一种社会和经济活动。
有业内人士直言,目前在互联网金融、金融技术和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存在许多模糊的概念。准确理解数字普惠金融将有助于正确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价值。
事实上,普惠金融不是扶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需要考虑商业可持续性原则,这已成为各方的共识。
李阳认为,普惠金融是指以可承受的成本向有实际金融需求的群体提供适当和有效的有尊严的金融服务。在进行数字普惠金融时,必须考虑业务可持续性。具体来说,科技与普惠金融的结合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降低获取成本;二是解决信用问题;第三,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解决信息、算法和计算能力等问题。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金融服务才能更有效地惠及所有人。
规则导致建立风险控制的“防火墙”
无论是金融技术还是普惠金融,风险控制都是重中之重。一些业内人士承认,目前金融技术领域存在泡沫。尽管金融技术将经历一个泡沫过程,但它需要专注于防止它成为系统性风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东表示,当谈到金融技术在普惠金融中的作用时,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利用金融技术解决许多问题,比如降低金融服务门槛。然而,在中西部地区的实际调查中发现,为缺乏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良好的风险控制比降低金融服务的初始门槛更为重要。
“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许多风险都是由不按照金融法律行事造成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坦言道。事实上,在利用金融技术推进普惠金融的过程中,在数字普惠金融和互联网普惠金融的旗帜下,行业内仍存在一些金融欺诈活动,成为“数字陷阱”,扰乱了行业秩序。因此,构建数字普惠金融“防火墙”已成为稳步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
黄认为,为了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有必要为数字普惠金融划定明确的边界,以确保其商业可持续性。一方面,普惠金融不同于政策金融;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应该对客户、产品和平台负责。一些平台通过提供高投资回报来吸引客户,但实际上,他们看到了许多伪装的庞氏骗局。
对此,黄建议,应制定相关监管规定,实现金融监管的全覆盖,如建立统一的金融许可证发放标准,要求申请许可证的机构和个人具备必要的资质,这将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加快回归良性发展轨道。
标题:科技赋能 规则引领 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8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