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13字,读完约6分钟
中关村海龙大楼的斜对面是坡顶上的三层小楼。 这里是中国科学院的员工宿舍区。 小区13号、14号、15号楼是整个宿舍区的核心。 从1955年开始,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等科学家陆续进入这些特楼。 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每一代科学家相继去世,曾经的特楼也变成了旧楼的危楼,被纳入拆迁改造的范围。 在今年的市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市科学协会提出了团体建议,呼吁保护三座特楼作为科学名人集团的旧居。
现场旧楼租户的杂居
这是一座容易被忽视的灰色小楼,小区前面没有任何标志。 但是院子里的老人说,20世纪50年代,这个小区真气派,周围是平房和田地。 当时,小区门口有武装警察站着哨子,现在门卫室已经改成了零售店。
走在中国科学院宿舍区,可以看到因为长年疏于修理,走廊窗户摇晃的小建筑物。 大楼外面贴着很多小广告,房子中介和一点教育培训班设在一点旧大楼里。 建筑物门口也没有出入,人们可以自由出入。
小学退休教师玉老师是这里的老房子人,她太太是中国科学院的员工。 中午,玉老师带着午休的孩子们玩游戏,自习,地点在14楼的一室空的房间里。
玉老师回忆说,当年的13、14、15号楼是小区整体条件最好的,一楼的门一楼有两家,每间套房都有客厅、卧室、书房、奶妈室等,面积很大,地板还是红松木。 “住在这里的都是大科学家,他们死后,有些房子被别人租了,一直在空着。 ”。 玉老师说现在的中科院宿舍已经没有风景了,已经成了旧楼的危险大楼。 许多住宅还在杂居,好像有点成群租房子。
新中国科学技术发源地
13、14、15号楼主要住着从国外回来的著名学者和国内有名的科学家,这三座楼俗称特楼。 从1955年开始,陆续进入这里的各位有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童第周、贝时章、罗常培、吕湘叔、顾客标准等60多人。 他们大部分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聘为“两弹一星”的功臣、“863”高科技计划的倡导者,以及海外科学院院士。
科学协会常务副主席夏强感慨地说,在这么小的范围内,聚集了这么多高级科学家,不仅在世界上很少,在中国更少。 “在国内发现名人的‘密集度’这一大领域不容易吧”
市科学协会指出,中国科学院这几座特楼不是建筑的经典作品,而是普通的宿舍大楼,但充满了创新理念和思考,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思想。 比如,中国快速发展人造卫星的建议书在这里插手,中国原子核的快速发展思路在这里提出……这里可以说是新中国科学事业的发源地,是尖端高科技科学的发源地。
建议建设科学家群体的旧居。
科学协会表示,北京有很多名胜古迹和历史文人的旧居,唯一缺乏现代名人科学家的旧居。 中关村13、14、15号楼是中国科学名人的群居所,现在建筑物还保存着,是改建为科学名人集团旧居的最佳场所。
但现状是,中国科学院宿舍区不仅被列为北京市改造拆迁范围,中国科学院也是旧房改造的对象,13、14、15号楼在其中。 目前,这三座大楼面临两种选择。 一是拆除,原地修建新大楼“拉动经济”。 另一个是把他们保存为名人旧居,作为科教兴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市科学协会建议尽快将13、14、15号大楼和周边大楼列入禁止拆迁进程。 迅速冻结上述区域的楼宇买卖关系,实施唯一的禁止转出措施。 及时向住在这里的科学家和家人募集实物。 总体规划是科学文化区,被纳入建设中海淀科学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复14号楼保存原地址
海淀区政府表示,在接受市科学协会团体的建议后,为了研究三座特楼的保护问题,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了讨论。
据北京市文物局的意见,现在三座特楼还完全保存,建议保护原来的地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缅怀为新中国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家集团。
北京市计划委员会的意见建议将这三栋住宅保存得很近,进一步完善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现有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建议长期深入论证本地区空之间的快速发展和用地功能布局,对三个住宅的保存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方面的意见是,14号楼是3楼中规格最高、条件最高、居住科学家最多的,其中金三强、何泽慧、贝时璋等在建设后一直住在这里,购买产权,建议保存14号楼。 15号楼位于规划设计宽35米的中关村北一街中间,保存后,北一街必须改道,规划中的道路无法南北贯通,中关村道路交通系统不治之症难以处理。
海淀区政府表示,综合各方意见,建议现在保护14号楼的原址。 关于13号楼和15号楼,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最近进行保存,中关村东区的改造事业与整体计划问题有关,所以关于是否保存两座楼,有必要在下一步召开研讨会。
反馈说我想尊重文物部门的意见
根据科学协会的说法,住在特楼的科学家没有人被物质利益所吸引。 特别是从海外回来的学者,放弃了海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克服了各种困难为国家提供力量。 几十年过去了,特楼科学家留下了一些圈可点的事迹,留下了歌哭的故事。 帖子主不仅报道了国赤子的心,他们尊敬的思想道德值得后代的保护和发掘。 北京广泛推进和实践“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以金学森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是这种精神的忠实体现者。 在13号楼、15号楼是否受到保护的问题上,希望充分尊重文物部门的意见。
夏强也说,国内和世界上也没有这样的科学名人集团旧居。 如果三座特楼最终能保存下来,一部分可以还原成原来的陈列,其他房间可以在中国科学的迅速发展史等方面展示,总之必须认真计划和研究其利用问题。
早报记者王岐丰
标题:【要闻】钱学森等人在北京中关村故居纳入拆迁范围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6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