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0字,读完约4分钟

根据中国古代的历史常识,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独裁主义社会中,封建帝王是至高无上的,他对所有臣民都有绝对的生杀与夺权。 所以,通常的大臣只是命令皇帝,对于任何所谓的“草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更是如此。 因此,有些人得出结论认为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决定了国家的命运,人对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迅速发展没有任何帮助。 这么说来,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大众是历史迅速发展的决策力的原理,在这个历史时期不是错了吗? 其实,这种认知显然是片面的。 因为在封建独裁主义的时代,平民——人民大众——终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证明这个道理,这里引用我国古典文献《国语》的典籍,进行了一些分析。 其中《国语挤兑周语》中的《邵公谏历王弌》一文如下。

【要闻】学习时报刊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周励王暴行无路可走,国民纷纷谴责他。 贵族邵穆公大臣告诉他:“人民再也受不了你的暴行了。” 国王听到激怒,寻找卫国的神巫,监视指责自己有过失的人。 卫巫报告说,严厉的国王杀了被告送的人。 于是,人们再也不敢讨论了,大家只能在相遇时互相用眼睛示意。 国王很高兴,告诉邵公:“能消除对我的谴责,老百姓不能说话了。” 于是邵公对周励王说了以下道理。 “你只是在用堵住人民嘴的方法。 但是,必须知道“防民之口,比防川”的道理啊。 因为筑堤拦截河水,河水被拦截泛滥,结果会伤害越来越多的人,试图封住平民的嘴。 这比堵住河流的结果还严重。 这是因为治水的人应该疏通河流,使水顺利流动。 统治者应该诱惑他们,让他们说想说的话。 ……人有嘴。 就像大地上有高山大河一样,国家的财富来自这里。 就像大地有高低各种各样的土地一样,人民的衣食资源来源于此。 让人说话,国家政事好坏得以真正反映,可以推进善政,防止败亡,增加人民财产,丰富衣食。 如果人们心里有意见,就要用嘴表达,这怎么能闭塞呢? 堵住农民的嘴,不让他们说话,不会持续很久的! ”周励王完全不听邵公的这些忠告劝告。 那样的话,老百姓就活不下去了。 但仅仅三年后,周励王被驱逐到晋地。

【要闻】学习时报刊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个典故的寓意非常深刻,它证明了非常重要的道理:无论在什么时代,不要认为掌握权力,可以随心所欲,堵住平民的嘴。 当然,这可能会暂时成功,但最终会被平民赶出去。 一位古代统治者在总结经验教训时经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谓民意,就是这样的基本道理。

【要闻】学习时报刊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但是我们现在有一个有点混乱的领导干部,他们的思想水平比任何明智的封建君主都“落后”。 他们相信下一个信条。 有权力,就有一切,谁有权力,谁就能决定一切。 所以,“人民大众是社会快速发展的政策决定性力量”、“人民大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等说法,只不过是说说而已。 这些人认为技艺众生,名义上是“国家主人”,实际上只不过是当权者随便驱使的阿斗。

【要闻】学习时报刊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真的是这样吗? 从暂时的现象来看,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但从比时间长的历史迅速发展过程来看,不一定如此。 例如,我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的改革开放,农村从人民公社制度变成了“共同生产承包责任制”。 基本上,这是由广大农民群众的意志决定的,不是上面的谁设计的。 也就是说,国家的农业政策、农村的经济体制,归根结底是由农民的根本利益、农民的根本愿望决定的。 这不是说领导没有任何作用,但看领导是否聪明,他能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什么作用,发挥什么程度的作用,取决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

【要闻】学习时报刊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历史的迅速发展,不把人民群众放在眼里的领导人,人民群众也不断主张不把他们放在心上! 而且,毕竟他们所谓的“官运”是由“民心”决定的! 因为,毕竟社会的迅速发展是由人民群众的意志决定的,人民群众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

标题:【要闻】学习时报刊文: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5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