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28字,读完约2分钟

1953年10月27日,鞍山钢铁公司新建无缝钢管厂的哨声响起,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问世。这标志着中国向工业化国家过渡的坚实一步。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无法生产这样的工业产品。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后,现代工业占中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6.6%,而重工业仅占35.5%。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化。

向工业国的目标迈进

1954年,中苏两国最终确定了“一五”期间苏联援助的156个重点项目,涉及钢铁、有色冶金、煤矿、炼油、重型机械、汽车、拖拉机制造、化工、电力等方面。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五年来,国家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总投资达到766.4亿元,相当于7亿多两黄金,是旧中国历届政府力所不及的。

向工业国的目标迈进

“第一个五年计划”极大地调动了各行各业工人的积极性。许多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工业产品已经制造出来:1954年7月,“楚蛟5”飞机的成功试飞标志着中国航空空公司工业从修理阶段进入制造阶段;1956年7月,4吨解放牌汽车的成功试制,标志着中国开始自主掌握汽车生产技术;1956年9月,国产b2-34中型坦克发动机问世,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坦克发动机的历史...

向工业国的目标迈进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部分目标已经超额完成。随着大量近代工业骨干部门的建立,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也有了初步改变。(新华社北京电)

向工业国的目标迈进

标题:向工业国的目标迈进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