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90字,读完约4分钟

五一节晚上,国社终于发出了新消息。

第十次中美经贸高级协议在北京举行

从4月30日到5月1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领导人刘鹤、美国贸易代表雷特泽、财政部长穆努钦在北京举行了第十次中美经贸高级磋商。 双方将按照既定安排,下周在华盛顿举行第十一届中美经贸高级协议。

中美谈判小组又加班谈了两天,名副其实地过了国际劳动节。

过去一年多,无论是中国节日还是外国节日,“每个节日说两天话”几乎都是双方团队的工作常态。

很辛苦。 很辛苦。

在国社发表的现场照片中,3位领导人拍照,继续了第六次中美经贸高级协议以来的惯例: 3人轮流站在中间,拍了一次。 对谈判的准备依然很细致。

再看一遍新闻稿,比以前简洁了。

就像我们之前说的,越是谈到这个时候,就越能对外释放文案。

但是,陶然笔记本显示,在过去的时间里,中美双方的行动和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简单地看。

首先,中国不断简化协商进展的表现形式,行动越来越谨慎实用。

从第九次协议结束到现在,国内政府很少公开发表经贸协议的进展。

少几次发音,表达的第一意思可以用一句话概括。

双方一直在讨论,取得好结果,做了各种准备。

相反,在美国方面,和往常一样,各种各样的消息层出不穷。 例如,美国白宫4月24日就中美经贸高级协议发表声明。

其实双方公布信息的方法,第一区别是形式上的差异。 无论是低调还是高调,在涉及谈判核心的文案方面,中美双方释放的值得的文案不太多。

陶然笔记本显示,中方前段时间的发声似乎很少,但这种方法不难理解。

谈判进入这个阶段,可以达成的协议应该已经达成,剩下的都是难吃的硬骨头。 聚焦于协议本身,安静地进行谈判,不向其他地方投入太多精力,是更现实的行动。

中方低调是“多做少说”的实务性,也是谨慎行动的构想的体现,可以看到一贯的角度和行动风格。

另一方面,释放一直谈论的信号,表明双方在协议最难的这个阶段,不断接近协议,这是协议中的积极因素。

另一方面,保守、简化形式也是慎重安全的措施。

"要举大事,就必须慎重其结束. "

你必须知道谈判越接近尾声,难度就表示几何级数上升。 影响协商结果的变量也有可能突然增加多个。

为了防止意外,也必须防备各种可能性。

在这一点上,并不是没有前车之鉴。

其次,美方依然没有放弃极限压力,但释放了谨慎乐观的声调。

在美方释放的大量新闻中,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事件。

一是谈判时限的渲染。

无论白宫、美方谈判小组的核心成员还是美国媒体,都越来越热衷于调整现在的谈判,被称为“决策成败的最终重要阶段”。

其实这个操作还是通过设定话题来制造紧张感,给对方施加压力。 这和前段时间的“不加关税”方法一样,只是极限压力的新背心。

大家听着就行,不用太在意。

毕竟协议是双方的事件,不是一方说的。

另一个是释放谨慎乐观的声调。

在此期间,美国方面已经多次向媒体释放这种声调。

29日,库德洛接受福克斯商务信息电视采访,在未来两周在北京和华盛顿举行的经贸协议结束后,“我们”对协议的前景说“很清楚”,他依然“谨慎乐观”,“我们非常接近”

这不是库德洛第一次出现这种表现,莱特希泽和穆努钦也有过类似的说法。

这种情况符合陶然笔记本对美国人性格的认识:平时粗略,看什么都行,但真的很小心事件,其实非常慎重。

因此,美国方面在协商的结果上似乎没有像外媒报道中表示的那样充满自信,反而可能是谨慎谨慎的。

在谨慎的事情上,中美还有共同点。

最后,不到最后一刻,很难轻言谈判结果。

经过之前的整理,无论是海外的频繁表现,还是国内的惜字如金,两侧声音传达的“干货”都有相似之处。

虽然表示了慎重的态度,但实际上最终明确了谈判难度很大的消息。

越接近终点,就越充满挑战。

实际上,以现在两国的实力来看,“美攻中守”的态势是客观存在的。 这个协议能否达成是因为美国方面拥有越来越多的主动权。

但是,如果任何一方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认为可以在极限压力下强制服从另一方,无视协议的公平,也不是不愉快而分散的可能性。

因此,越是关键的地方,双方越需要用智慧慎重地扩大共识,减少分歧,达成对双方有利的协议。

说到这个关键时刻,平常心更是难得。

对中国来说,现在唯一明确的是,不管结果是什么,都不能多次改变自己快速发展的节奏。

理性冷静地做自己的事情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场所。 (令狐猫)

标题:“谈到关键处 难得平常心”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8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