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44字,读完约3分钟
春风温暖,柳树吐绿。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关静村迎来了沙柳的平茬季节,村民们在今年春天收获了第一桶金。
沙柳是防治荒漠化的先锋树种,分蘖力强。与韭菜一样,沙柳具有“留茬复壮”的生物学习性,春季是沙柳留茬的最佳时间。一大早,关静村的贫困家庭霍勇军(音译)就带着他的工具准时出现在家乡的柳树地里,用整齐的动作将柳树整平,然后捆起来装上到处出售。霍勇军介绍说,他家没有柳树地,他从没想到家乡的柳树茬能在备耕前一个月给自己带来一万多元的收入。
进入关静村沙柳种植基地,伴随着平茬切割机的轰鸣声,沙柳被切割成不同大小的柳条,捆扎装载,销往全国各地进行治沙造林。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关静村18万亩土地严重荒漠化,甚至苦艾也很少,这让村民们很痛苦。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植树造林的老人高大的树木的驱使下,村民们开始向沙漠宣战。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他们在沙漠里种了19.2万亩树,把长长的黄沙变成了绿洲。随之而来的不仅是沙漠向绿洲的巨大转变,也是依靠沙柳产业形成的生态扶贫工程。
生态扶贫把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是实现扶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举措。近年来,中和西镇充分利用关静村的生态优势,坚持把生态扶贫作为扶贫的重要战略规划,在保护生态中“促进收入增长”。
据了解,关静村在2013年成立了自治区第一家林业合作社,村民们开始参与沙柳产业的发展。每年春天,他们只卖一个多月的树苗,合作村民的总收入可以达到100万元,这成为一个带动村民一起致富的模式。
如今,在扶贫的最后一年,中和西镇将重点巩固和提高扶贫的成效。针对关静村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生态扶贫的潜在驱动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示范的作用,打造“合作社+农民+党建+贫困户”。通过村里“两委”成员和“一带一带”的大沙柳户,帮助贫困户发展沙柳产业,春耕前,应向没有沙柳地的贫困户提供工作机会,向有沙柳地的贫困户传授沙柳平茬技术,帮助销售,使沙柳真正成为贫困户的“金条”。
“我没有沙柳地,但现在村里实行‘一带一带’。我是平沙柳地村的周主任。在此期间,陆续有4000元,我被聘为村里的护林员。每年有一万元左右的固定收入。不出去工作是好的。”关静村的贫困家庭王茂全笑着说。
王茂全是关静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为了解决家里的贫困问题,村委会聘请他担任生态护林员,年薪近万元,并给予退耕还林补偿,这让王茂全摘下了他的“贫困帽”。
"生态扶贫在扶贫和惠民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村主任周说。“生态护林员已经在国内实现了在沙地上的就业和减贫”。
这只是中和西镇认真落实国家“五批”扶贫“生态补偿”重要扶贫措施,走“生态”与“扶贫”双赢之路的一个缩影。随着生态扶贫带来的“双效益”,关静村的“青山绿水”正在被改造成“金山银山”,让广大群众脱贫致富。
标题:达旗中和西镇 沙柳条成了农牧民的“金条条”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