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91字,读完约9分钟
在巍峨的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有一条黄色的“龙”,长360多公里,面积18600多平方公里。它就像一根弓弦,把汹涌的黄河拉出一个大大的“几”弯。这就是库布齐沙漠,中国第七大沙漠,离北京最近。它分布在杭锦旗一万多平方公里。沙漠腹地一度贫瘠,风沙肆虐,被称为“死亡之海”。
十八大以来,为了共享绿色中国梦,杭锦旗坚持以人为本,高举绿色发展之剑。它对黄河水资源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绿色革命”,写下了山水壮美的诗篇,创造了库布齐沙漠出现“水生态”的伟大历史传说,开辟了一条“沙、水、林、田、湖、草”相结合的新路。
“引黄河入沙”开创了历史先例
走进库布齐沙漠腹部的“水生态”治理区,它比想象的要美丽得多。水路沿着沟壑蜿蜒,汇聚成一片沙漠湿地。水面上的鱼兴高采烈,岸边长满了灌木和绿草。牛群悠闲地觅食,水鸟在空中翱翔,形成了独特的沙水共存、生态和谐的景观。
毫无疑问,所有这些都来自水;水从哪里来?这片神奇的沙漠湿地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也应该从库布齐沙漠和绕过它的黄河开始。
库布齐沙漠占杭锦旗陆地总面积的52%。由于生态水资源的缺乏,沙漠中原有的柴灯和湖泊正在萎缩,草原沙化,植被枯萎,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群众陷入了无法生存的困境,被迫被生态移民重新安置,造成了“沙人撤退”的恶性局面。同时,库布齐沙漠横贯杭锦旗,自东向西绵延200多公里,与黄河并肩而行。最近的地方离黄河只有大约3公里。春秋两季,大量风沙涌入黄河,是黄河内蒙古河段含沙量过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库布齐沙漠和黄河之间,杭锦旗黄河南岸有一个自流灌区,灌溉面积56.29万亩。是全市最大的黄河自流灌区和内蒙古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库布齐沙漠肆虐,直接威胁到“塞外粮仓”的河套平原和黄河岸兰。它也被称为悬挂在北京首都的“一盆沙”。
黄河全长249公里,流经杭锦旗,杭锦旗是中国黄河流域最长的县。每年有310亿立方米的黄河水流经它。在每年的汛期,水箱的平均蓄水量约为14.4亿立方米。由于气候的影响,每年有两个过程:流动冰冻结和开河冰,结冰期长达120天。
俗话说:“抢洪水容易,防冰难。”冰冻削弱了在冰下流动的能力,大量的陵水通过,导致水位升高。特别是在春季开河期间,凌块在水流的推动下容易发生“积冰”现象,阻碍了河流的正常泄洪,导致开河水位高,危及防洪大堤,甚至引发洪涝灾害。平均每年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紧急救援和加固,这增加了财政负担。
2008年3月20日,黄河杭锦旗独桂塔拉奎苏段发生两起防波堤工程事故,直接经济损失9.35亿元,使原本就贫困的杭锦旗雪上加霜。
一面是水渍,另一面是沙渍。
在沙子和水之间,“人”这个词总是用大写。如何变“两害为一利”,敢于做第一人的金航人开始了新的探索。
市场找局,首先是衡量形势。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东风吹到春潮时,在海浪中嬉戏的向涛站在最前面。
2013年春天,勇于承担责任、大胆创新的金航人发誓要把黄龙打造成一条绿龙,敢于让沙漠焕然一新,并携带干粮和农具。在外界质疑、反对和嘲笑的声音中,他们坚持“利用国家的生死”由于命运的安排和趋势的回避,他走进了“死亡之海”,开始了艰难的实地调查、规划和计划
只有用脚步来衡量调查,它才能是朴实的,用群众的声音得出的结论才能令人信服。经过一年的反复实地考察、调查和论证,杭锦旗再次提出该项目是可行的。
“引黄入沙,一举双赢”。一场源于绿色库布齐沙漠的战斗,一场源于黄河流域的强大绿色能量,正在上演一个新的黄金传奇。
坚决捍卫母亲河的健康生命
黄河的水是如何流出天堂的。2014年汛期,金航人在外界认为陵水是幻想的论调下,在农牧民的反对、质疑和期待声中,首次成功将陵水引入库布齐沙漠腹地。
同时,邀请中国水利科学院王皓院士及相关专家团队进行现场演示。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将在黄河高水位时将陵水引入沙漠低洼地,形成水面,改善沙漠生态环境,达到减轻防冰治沙压力、减少黄河泥沙进入、水毁水利化的双赢目标。”该方案总体上是可行的。”
史无前例的“引黄入沙”工程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当时,杭锦旗作为鄂尔多斯自治区唯一的一面贫困旗,就像一座山矗立在杭锦旗的前面。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河长制,建立和完善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责任制,着力解决河湖突出问题,为“水生态”的蝴蝶式转变提供了政策导向和制度工具。
自2016年以来,杭锦旗一直由旗委书记兼旗长担任首席河湖长和副首席河湖长。69条河流和12个湖泊都有清澈的河(湖)长,每个苏木镇和管理委员会共有7条河流和湖泊。境内每条河流湖泊有33条河流湖泊实现全覆盖,河流湖泊长系统延伸至村级,共有70条村级河流湖泊。
杭锦旗积极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在库布齐沙漠迅速展开了“江湖长制行动”。旗级河湖深入一线,多次现场工作,镇村两级河湖联系起来,全面调查建帐,挨家挨户走访群众,不厌其烦地讲政策、讲道理、展示前景,耐心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江局长不是官员,这是很重的责任。”晋副主席、杭锦旗参谋长、旗委会书记说:“你们不能忘记江总的责任,不能半途而废。“水生态”必须坚决贯彻执行。”
“中流击水,不进则退”。2016年以来,杭锦湖各级领导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自筹资金4000万元,争取国家河湖库水系统连接工程6524万元,建成了38公里导流渠的分洪闸。累计引水2.45亿立方米,形成近100平方公里的湿地,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
随着新时期的创新实践,“水生态走廊”在库布齐沙漠崭露头角!通过厚厚的一摞摞“作战计划”、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明亮的“绿色”文字记录,他们因辛勤劳动而充满热情,这也显示了金航水利工作者“忠诚、廉洁、负责”的可贵品质,深刻培育了水利行业“科学、求实、创新”的价值取向。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
"青山是金山银山."人们是最好的见证人、参与者和受益者。
“养牛和养螃蟹,两者加起来,年底的收入是几百万元。应该没有问题。”牧民信心十足地说。
老人名叫那仁曼达胡,住在杭锦旗胡和木渎镇巴音温杜尔嘎查。他是周围十里八村有名的养牛人,邻居们都叫他“老大爷”。
谈到旧的信心,我们必须从库布齐沙漠出现的“水生态”开始。
在2016年,胡和木渎镇的老曼一家养牛不到100头,但现在他的养牛规模已经超过600头。“这种养牛规模过去想都没想过。”老汉激动地说,他以前无法想象的是在沙漠里养螃蟹。
去年,他和专业的螃蟹养殖者合作,在库布齐沙漠他家的水面上养殖螃蟹。尝到了老人头的甜头,今年螃蟹养殖规模扩大,借助“水生态”的美景和g242国道的开通,又进行了一次“跨境”开发畜牧业和沙漠探险旅游,为妻子和孩子寻找新的职业。
沙漠中出现了湖泊和湿地。有了水,就有了绿色和希望。
居住在吉日市嘎朗图镇红旗二社的黄茂是生态改善的受益者。“家里有600多头‘野牛’,年收入至少80万元。”
饲养“野牛”在吉里的加朗图镇并不新鲜,但由于过去生态环境的限制,养牛不可能成为一种产业。现在,有水的沙漠正在成为一个很好的牧场。野牛不需要人来喂草和水,更不用说为它准备棚了。仅在吉里加兰图镇,就有220个像黄茅这样的养牛户,在沙漠中饲养了15000多头野牛。
站在草原上,看着北京,喝着水,想着水源,想着党的仁慈。在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优质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金航草原的孩子们正在大力弘扬“勤劳、奋进、永不放弃、不达目的”的蒙古马精神,全面巩固库布齐沙漠。在全国第二批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取得成果后,金航人誓言要继续将“水生态”工程区延伸至七星湖,形成引黄自流的库布
杭锦旗总办主任、水利局局长刘海泉表示,项目建成后,可以实现区域水系统互联互通,有效缓解生态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库布齐沙漠北缘将形成一个宽约5公里的“绿色屏障”,为祖国北疆的美丽风光增添光彩,大大减少进入黄河的泥沙,维护“母亲河”的健康生命,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流。
将美丽的生态转化为“美丽的经济”,印证了“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018年,杭锦旗摘下自治区层面的贫困旗“贫困帽”,沙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不到4000元增加到1.8万元,充分分享了沙漠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的成果。在“水生态”治理区,重现了《诗经》中描绘的库布齐场景,有数千英里的荒野、纵横交错的建筑、成群的牛羊和隐约可见的农舍。
阴山仍在波动,黄河永远不会回到东方。现在,库布齐在黄河沿岸的生态和面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巨大的变化背后,是杭锦旗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是绿色发展的亮点。
标题:“库布其大漠”涌现“水生态长廊”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