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263字,读完约6分钟

在鄂托克族草原,“乃日”流传甚广。

“奈日”被翻译成中文是“娱乐”。基本形式是或多或少的牧民聚集、玩耍、唱歌,这是草原上人们最喜欢的活动。起源于元代的乃日,是一门集蒙古族民歌、器乐和民间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它就像醇香的奶茶,恒久不变。

年演出1000余场次 常住人口60%以上参与鄂托克草原:“乃日”不落幕

哪里有牧民,哪里就有“奈里”

追寻草原古老而神秘的文化氛围,我们来到了苏美图。很久以前的中午,牧民巴音·蒙克安顿好牛羊,回家了。在向记者讲述他对“奈利”的热爱时,他击鼓演奏他的乐器,并不时地弹奏几次来调整琴弦。

年演出1000余场次 常住人口60%以上参与鄂托克草原:“乃日”不落幕

巴音蒙克,70岁,是“草原文艺界”的“老江湖”。他从小就喜欢富裕。他不仅为嘎查里的婚礼献礼,还经常参加苏姆镇和班纳的“奈里”比赛。他不仅自学好功夫,还为牧民送上“文化大餐”,丰富了每个人的精神生活。

年演出1000余场次 常住人口60%以上参与鄂托克草原:“乃日”不落幕

"“奈利”已经开始了!"在一碗奶茶的努力下,巴音蒙克的伙伴们一个接一个地来了,扬琴、三弦、胡俟和长笛齐奏,歌声在草原上飘荡...

在鄂托克旗,有不少“来自日本的铁杆成员”,比如贝因曼克。每年有128户“奈日”文化家庭、126个“奈日”乐队、1600多名牧民和1000多场演出...

近年来,鄂托克旗将“乃日”文化户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他们自发组织文化传承、体育娱乐活动,有效解决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半径不足的问题。同时,制定了全旗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和“乃日”文化艺术城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了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和文艺演出设备支持,使牧民不用出门就能享受到“尝一尝”的文化盛宴。

年演出1000余场次 常住人口60%以上参与鄂托克草原:“乃日”不落幕

目前,全旗所有嘎查村和社区都建有200平方米的标准文化活动室,配备了胡俟、三弦、长笛、扬琴等民族乐器和扩音设备。随着旗、苏木镇、嘎查村、文化户“四级”文化服务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实现了“有牧民,就有纳日”的覆盖目标。“乃日”已成为繁荣田园文化不可或缺的力量。

年演出1000余场次 常住人口60%以上参与鄂托克草原:“乃日”不落幕

草原的“文学风格”已经刮进了公众的视线

在鄂托克旗文化中心彩排大厅,40多名“奈里”演员紧张地彩排,为鄂尔多斯首届农牧民艺术表演做最后的冲刺准备。

莫日根·巴贾德也是这场演出的演员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他离开了苏米特牧民文艺队,加入了“乃里”的行列。从那以后,他每年都要参加几次大型文艺演出。早在20世纪80年代,苏美图牧民文艺队就在金景演出,成为中国第一个在金景演出的队伍。像莫日根·巴贾德这样的100多名“奈里”艺术家已经接受了培训,其中大多数是乌兰·齐木的“骨干”,他们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乃日”也成为孕育乌兰齐木的深厚土壤。

年演出1000余场次 常住人口60%以上参与鄂托克草原:“乃日”不落幕

2018年6月10日,鄂托克旗首届“乃日”文学大赛在阿不思苏姆赛乌苏嘎查拉开帷幕,来自周边三个嘎查的150多名牧民参加了比赛。此类演出在全旗范围内已连续举办了15次,共有497个参赛项目,2000多名参与者和2万多名观众。

年演出1000余场次 常住人口60%以上参与鄂托克草原:“乃日”不落幕

正是在这场比赛中,莫日根·巴贾德参加了“戈壁滩”,这是通过不同层次的选择脱颖而出。

将“送一出戏到基层”改为“选一出戏到舞台”。鄂托克旗形成了农牧民参与表演、文化家庭带动、嘎查村组织、苏木镇竞赛、旗级文化部门推动的文艺创作交流新方式,农牧民广泛参与,优秀作品涌现。

年演出1000余场次 常住人口60%以上参与鄂托克草原:“乃日”不落幕

“通过组织‘奈里’文学比赛,发现了许多优秀的演员和节目作品。”鄂托克旗文化中心主任牧仁说:“这些获奖的节目作品经过进一步加工、创作、改进和升级,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农牧民文化演出和自治区、市、旗的春节晚会等大型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乃日’,欣赏‘乃日’。”

年演出1000余场次 常住人口60%以上参与鄂托克草原:“乃日”不落幕

让农牧民参与,让优秀项目脱颖而出。旗文化部门将部分精选作品和节目制作成微型视频和微型电影,并通过网络出版的方式进一步扩大舞台作品的受众范围,使“奈里”文艺风格带着草原花卉和土壤的芬芳席卷公众视野。

年演出1000余场次 常住人口60%以上参与鄂托克草原:“乃日”不落幕

虽然演出结束了,但大火并没有结束

62岁的巴图·纳顺从小就喜欢奈里,手风琴拉得很好,掌握了三弦和胡俟,还有自己的乐队。他是圈子里的活跃人物,每年都要参加30多场大型演出,很难数清小型晚会。我听说旗里的“乃日”队员正在参加全市农牧民的文化表演。他充满了期望。“当他们从演出回来时,他们可以教我们一些新东西。”

年演出1000余场次 常住人口60%以上参与鄂托克草原:“乃日”不落幕

鄂托克旗文化局办公室主任苏亚拉图说,“乃日”不仅是为了繁荣,也是为了学习、教学和传承。每年,全旗都会举行几十场大大小小的“奈里”文学比赛。一方面,他们交流技能,另一方面,他们交流和学习。演出结束后,经历了舞台的演员们回到嘎查村和社区,与大家交流学习,开始了新一轮的排练和比赛,彻底改变了以往“来的热闹,演出后结束”的模式。

年演出1000余场次 常住人口60%以上参与鄂托克草原:“乃日”不落幕

此外,鄂托克族“乃日”乐队常年活跃在基层民间。当有群众集会时,他们经常被邀请去娱乐。每年都有很多活动,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乃日”之花在鄂托克族草原上一年四季盛开。

年演出1000余场次 常住人口60%以上参与鄂托克草原:“乃日”不落幕

近年来,鄂托克旗坚持面向基层,挖掘特色,整合资源,积极构建规范的文化服务机制,努力把奈里建设成为一个永不停息的大众文化舞台。建立健全表彰奖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倾斜,进一步鼓励“乃日”爱好者组建民间文艺团队,定期开展文艺演出。切实落实文艺辅导员选拔制度,加强对“乃日”演员日常排练和节目安排的指导和帮助,根据农牧民生产生活实际,科学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实现“乃日”的常规演出和新演出。

年演出1000余场次 常住人口60%以上参与鄂托克草原:“乃日”不落幕

记者笔记:

鄂托克旗努力将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奈里艺术打造成一个“永无止境的公共文化舞台”。如今,“奈日”乐队在婚礼派对和那达慕表演中随处可见,公众认可度和参与度都很高,超过60%的居民都参加了。“乃日”为乌兰齐木草原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孕育了丰富的成长土壤,成为鄂托克草原的又一文化品牌,也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化、系统化的有力起点。

标题:年演出1000余场次 常住人口60%以上参与鄂托克草原:“乃日”不落幕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