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的鄂托克州,柳树和灌木吐绿,湖边的嫩草上升,草原生机勃勃。

过去,在这里的一些地方的农牧民中,有一句话:一年一次,风一吹,持续12个月。然而,今天,经过几十年的奋斗,草原生态有了明显的改善,“黄沙”得到了遏制。最近,本报专题采访组收集了几个关于鄂托克草原牧民和生态的故事,它们相互依存,自然是核心...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即使没有禁牧政策,我也会主动禁牧."

喝着浓浓的奶茶,唱着草原牧歌,采摘羊羔,骑马,放牧...这基本上是多格的正常生活,多格是阿尔巴苏穆胡和陶勒盖查的牧民。他家有400多只阿尔巴白绒山羊、几十头奶牛和几匹马,他还开始放牧音乐,这让他的生活忙碌而舒适。58岁的多格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当他谈起往事时,他仍然记忆犹新:“那一年,天气干燥,几乎没有下雨,草地变成了光秃秃的‘红色光束’。九月终于下雨了,但接连下了几场冰雹……”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当时,为了增加收入,每个家庭都想尽一切办法增加牲畜的数量。过度放牧对脆弱的草地生态植被造成严重破坏,草地日益退化和沙化,承载能力下降。直到政府开始试行“草畜平衡”的管理模式,并制定了禁牧、禁牧、分区轮牧和以草定畜的政策。“每年的4月1日至6月31日是禁牧期,此时的草原上长满了新芽。在一年一度的禁牧期间,我们将主动圈养牲畜,并用储备饲料喂养它们。”多格说。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牧民的牲畜数量已经根据草原面积进行了核实,现在没有过去那么多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只有保护好自己的草原,精心喂养牲畜才是长远的发展之路,正是因为这些年来的科学管理和良性循环,鄂托克族草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我们称之为陶勒盖的草原是鄂托克最美丽的草原。我们检查的“蓝带”也是当地牧民自发组织的第一个乐队。我是这个乐队的成员。我们经常组织活动,娱乐自己,唱草原,唱家乡。”多格充满了骄傲。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就在去年,胡和还建立了自己的饲料加工厂,可以为阿尔巴苏穆东部的六个嘎查提供饲料加工服务。不久前,11吨草料被免费送到6个村庄的11个贫困家庭。饲料加工厂的建立为牧民解决禁牧期间的牲畜饲养问题提供了保障。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即使没有禁牧政策,我也会主动禁止自己放牧。只有这样,幸福的生活才能永远持续下去。”多格说。

"我将永远为我的家种树。"

在阿不思·苏姆苏查,我们遇到了奥特·巴贾德,他已经种树30年了。当谈到种树的原因时,他说了一句话:“为了保护家园。”

“赛乌素”在中文里被翻译成“好水”,但它非常缺水。遭受痛苦经历的牧民逐渐认识到植树种草的重要性,于是一家两户自发地开始种植成排的防护林,但当时条件很差,没有水和电,甚至连人畜用水都得不到保证,更不用说植树用水了。“我一直在种植,但成活率无法保证。我种了十棵树,死了五六棵树,连一半也活不了。”这种记忆对奥特和巴贾德来说非常困难。他不能忘记10年来辛勤种植的10,000多棵杨树,但一年中约有60%因干旱而死亡。他想无泪而泣。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太小了,单靠自己改变家乡的生态环境太难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直到后来,更多的牧民加入了植树造林的队伍,政府实施了退耕还林、禁牧、禁牧的政策,还为牧民打井、打电。植树造林改变了生态环境,这已成为牧民的共识。在另一个10年里,奥特一直在巴贾德种植、重新种植和坚持,已经种植了3万多棵树,而120多名牧民已经种植了近1000万棵树...渐渐地,草原植被恢复了,灰尘越来越少。空的天更蓝了,草更绿了,草原上的羊也更绿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现在气候越来越好了!它们都是植树造林的结果。为了我们的家,我将永远种树。”奥特·巴贾德坚定地说。

“没有草原,就没有家”

每天早上,梁都要出去看看房子周围,看看他的牧场和防护林。每当他看到自己种植的柠条逐渐长成一片森林时,他心里就会感到很踏实。

梁,一个80岁的老人,出生和成长在木卡伊瑙尔镇大隆土鲁村,但过去他离开了他的家乡,因为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我不能再呆下去了。我家周围的牧场和耕地都是沙子,羊圈都被沙子掩埋了。我坐在康上的时候可以看到‘沙和尚’(沙蜥)在沙上奔跑……”过去似乎很容易,但它总是老人心中的痛苦。“谁想离开他的家,但是能有什么办法呢?我们拖着孩子,带着女人,只为了在那里的几亩灌溉土地上谋生。”但是生活在“外国”是很难的。占领别人的领土就像去别人的锅里舀饭。别人能快乐吗?不管你去哪里,不管你遇到谁,人们都比他们的前辈矮一半,他们心里总是感到“矮”。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梁音漂泊在外的小家庭仍然没有地方可住,就像风中飞舞的沙蓬。最后,真的没有地方可住,他们只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抚养自己的孩子。“在队里照顾我,让我养动物,我们家就会安定下来。”说到这些,老人眼里都是泪水。当我回来不走的时候,我会尽力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好。“要种草、种树、种柠条,首先要让你的家看起来像一个家。如果你没有草,你就不能养羊和动物。如果你没有一个草原家园,你不可能像一个家!”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即使我一年能种10棵幼苗,我也会坚持!"正是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梁收复故土的梦想日益实现。种植的树木越多,草原就越像草原。“草原已经恢复,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乱砍滥伐了。目前的政策非常好。我按草原面积养了200多只羊,日子越来越美好了。”梁音的脸上充满了微笑。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当我离开大屯土鲁村的时候,已经快晚上了。大地笼罩在蓝色的雾霭中,一首淡淡的歌从远处飘来:“奥托克的西边与我内心深处的思想相连……”从远处看,牛、马、羊和牧民像剪影一样被冻结在画面中...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草原很美,家乡也很美。

●链接:鄂托克旗遵循“生态立旗”的原则,依托国家重点工程植树造林,使全旗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末的3.84%提高到2017年底的24.63%,提高了20.79个百分点。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2000年,是鄂托克林业建设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实施。2002年,退耕还林工程再次启动。自2002年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来,鄂托克旗共实施退牧还草1375万亩,分区轮牧85万亩,补植草地283万亩,恢复天然草地近3000万亩。同时,要合理开发利用宝贵的水资源,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积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扩大人工造林种草面积,实施生态荒漠化和退化地区外围封边条工程,优质草面积达到13万亩,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通过全面禁牧,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开始凸显,草原植被覆盖率从2005年的25-35%提高到2016年的45-55%,高度增加了10-15厘米,防风固沙能力显著提高。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鄂托克旗实现了全年植树造林近22.5万亩的目标。到2018年,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完成404.81万亩。鄂托克旗进入新世纪后,造林总量远远超过过去50年的造林总量,森林覆盖率每年增长1.2个百分点,林业产业有了质的提高。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鄂托克旗正在创造一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方法。

生态效益:草原植被覆盖率从2001年的30%提高到现在的40-45%以上,有效地遏制了沙尘暴的频繁发生,极大地改善了生物资源。目前,鄂托克旗共有小叶锦鸡儿、沙柳和山杨71科252属460种。有20多种野生动物资源,如兔子、狐狸和艾虎;有30多种栖鸟,如天鹅、鹅和云雀。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经济效益:2007年以来,共发放补贴5.17亿元,其中森林生态效益2.17亿元,退耕还林1.17亿元,地方公益林管护1.83亿元,每年惠及1.2万户。通过增加对惠农和放牧的补贴,农牧民的收入增加了。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社会效益:鄂托克旗不合理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得到根本改变,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广大农牧民积极配合生态工程,逐步“绿化牧场,育肥羔羊,鼓口袋”,200多户大规模造林户集中在全旗。

标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牧民与生态“相依相生”的故事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