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118字,读完约10分钟
金秋时节进入鄂尔多斯,高云像纤维一样点缀着蓝天,绿草像草一样覆盖大地。在恐龙之乡——鄂托克旗,印有“乌兰·齐木”字样的公交车正与太阳赛跑。
车上的乌兰齐木成员会走出校门,进入工厂,走在农村,走在城市,进入蒙古包和上网,有时为农牧民唱歌跳舞,有时耐心辅导文艺表演。当他们举手投足时,都有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当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出现时,他们都是红色文学轻骑兵,在实践他们的新使命。
1959年3月,乌兰齐木在鄂托克旗成立,这是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齐木建立后,伊克昭盟建立的第一个乌兰齐木。曾四次被评为全国文化战线先进集体,荣获自治区“十大乌兰齐木”和“一级乌兰齐木”光荣称号。
60多年来,这个乌兰齐木始终坚持“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初衷,为人民载歌载舞。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了金平总书记给乌兰齐木委员的信的精神,把总书记“永远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郑重指示变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一只脚和一枚印章。
一家四口“总动员”
“我觉得我们是为乌兰·齐木而生的。我们的丈夫和妻子因为乌兰·齐木而相遇并相爱。这两个女儿从小就喜欢跳舞和唱歌。他们愿意加入这个团队,这让我很高兴。”指导农牧民表演的额尔德尼·华在排练《空档案》时谈到了自己的感受。
1990年加入这项工作的额尔德尼·弗劳尔,现在是鄂托克旗乌兰齐木许多人的“长者”。除了一年四季和团队一起表演,她还深入广阔的草原去探索濒临失传的民歌和民间音乐。她是奈里协会的主席,也是鄂托克旗原生态民歌的收藏家和传承者。她计划将挖掘整理的108首原生态民歌刻录成光盘,向更多人介绍鄂尔多斯传统文化。
丈夫那顺吉日嘎拉在20岁之前就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民族音乐演奏者。198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鄂托克旗乌兰齐木,成为竹笛手。他创作并演奏了长笛独奏《五人西毒想象》、《奥特青年》、《草原歌曲》、《草原田园长笛》、《快乐田园村》等多部优秀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成为国家一级演员之一。他曾经对记者说:“我的生命是这片土地赋予的,我的艺术养分是从这片土地汲取的。我热爱这片土地,热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是他们的笑声和掌声给了我创作的动力和激情,也是我艺术生活的根源。”
“在那些日子里,没有这样好的条件。队员们带着自己的行李,开着一辆大卡车出发了。汽车被困在沙窝里,无法行走。队员们带着乐器走向嘎查。有些老人不能走路,队员们回去,有些老人不能起床,我们就回家玩。”回忆起那些艰难的时光,二女儿华满面春风。
尔德尼.华和他的团队成员从不轻易请假,因为只有少数演出因为家庭事务而延期。当想到与乌兰齐木队相遇时农牧民们期待的目光和他们的幸福时,额尔德尼·华笑着说:“走得更远、受得更多是值得的。”在过去的30年里,她和丈夫一年到头都在为农牧民提供精神食粮。最长的表演时间是20天,两个女儿都是和团队一起长大的。而这种暴露就像一颗种子,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2017年,额尔德尼·华的大女儿纳米尔·汗(Namir Khan)从上海戏剧学院声乐表演专业毕业后,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回到家乡,加入了鄂托克旗乌兰齐木队,迅速成为一根支柱。“只有站在草原上,我的心才更踏实,我才能在乌兰齐木工作。我离我的梦想又近了一步。”这个年轻女孩对自己年轻时的选择并不后悔。现在,我三年级的妹妹也成为了学校“小乌兰·齐木”的一员。
在鄂托克旗,像额尔德尼·华嘉那样代代相传的“乌兰齐木府”就不是这样了。
“看,这三个人是一家人,而这四个人也是一家人。总共有六个家庭!年轻一代球员的加入确实给乌兰齐木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动力。我们真的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塔西·耶尔指着墙上的照片说。
现在,鄂托克旗乌兰·齐木从第一批选手中,已经培养了近300名优秀的文学人才。现在团队成员是第18组,平均年龄为32岁,塔西·耶鲁是第18组的组长。
“在线”红色文学轻骑兵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在鄂托克旗乌兰齐木的会场,你一进门就可以看到一尊充满激情的雕像和一张放大的照片。Rexi获得了60多个奖项,并多次被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受。他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齐木的“老英雄”。
1959年3月8日,两三座土坯房、五六件乐器和十二名演奏者在寒冷的春天开始了他们的第一次排练。这一天是鄂托克旗乌兰·齐木的生日。雷西是第一个教练。
1979年3月,鄂托克旗由雷西创作、乌兰·齐木领衔的民间歌舞《鄂尔多斯婚礼》首次登台,是蒙古族歌舞和民俗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在草原上广为流传,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鄂尔多斯婚礼也成为鄂尔多斯的知名艺术品牌。
2018年,大型原创蒙古剧《乌兰齐木的幸福热》大放异彩,朋友圈爆炸。该剧以鄂托克旗乌兰·齐木第一任指导员雷思的先进事迹为核心,体现了鄂托克旗乌兰·齐木与广大农牧民情深意切、始终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
……
每个历史节点都体现了乌兰齐木为鄂托克旗人民和草原服务的创新精神。
“看看我的小组,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学习内容。如果你不在这里说,乌兰齐木的老师会回复我的,这很方便。”鄂托克旗苏美图的瑙·邵明打开手机上的功能说道。
66岁的瑙邵明以前对智能手机并不“感冒”,但她听说乌兰齐木在教室里开了一个班。她从小就喜欢大正琴,并立即要求儿子买一部智能手机,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操作。她笑着说,如果我以前有任何问题,我不得不乘穿梭巴士去找国旗咨询,但现在我根本不需要它。
人在哪里,中心在哪里;你住的地方是舞台。
鄂托克旗乌兰齐木利用许多人加入“手机家庭”的便利,创新了“乌兰齐木+网络教学”的模式,上传了140多个深受群众喜爱的微型视频课程。课堂不仅缓解了以往野外教学中遇到的农牧民生活分散、作息时间不一致等“瓶颈”问题,而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为农牧民开展文化咨询和惠民服务活动,让农牧民不用离家或交学费就能学习民间音乐知识和技能。
这种创新的方式和手段,以适合基层、贴近群众的形式,促进了文艺活动与群众实际需求的“无缝对接”,使乌兰齐木的旗帜在新的时代更加闪亮。
同时,鄂托克旗乌兰齐木通过“传、助、带”的形式,帮助建立了一批音乐协会和“小乌兰齐木”。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不仅加强了服务基层的工作力度,而且创新了服务基层的方式和内容,实现了上天线、下地气。
仅在2019年上半年,就向基层农牧民提供了64天的器乐、声乐和舞蹈服务,惠及4 200多人。
在乌兰·齐木的带领下,全旗76个嘎查村和22个社区建立了一支规范有序的“乃日”文化队伍,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热情欢快的戏剧、古朴典雅的长调、歌舞...充满“地方风味”的艺术作品展示人们关心的事物,谈论人们关心的政策,谈论人们喜欢听到的理由。
这些文化活动是脚踏实地的、受欢迎的和鼓舞士气的,已经被群众广泛地“晒”在朋友圈里,赢得了无数的赞扬。
“乌兰齐木+”在农牧区很受欢迎
乌兰·齐木在鄂托克旗的办公地点的一面墙上,“表演、宣传、咨询、服务、创造、创新”的文字格外醒目,每一幅有图片的画面,从马在沙漠中跋涉的黑白照片,到蒙古包前载歌载舞的彩色照片,再到为农牧民服务的“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的高清照片,都证明了这支队伍坚守本心、践行使命。
1992年国庆前夕,二德尼·华一行赴北京参加“鄂尔多斯婚礼”演出。第七任队长张凤军必须照顾演员、搬运道具和协调各种事情。在那天早上的会议上,他还给每个人做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演讲,并在晚上去世,年仅34岁。这一变化再次震撼了额尔德尼·华年轻的心灵,使她认识到乌兰选手不仅能歌善舞,而且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累了。我们都是年轻演员,没有经验。他在任何地方都保护我们,而且是他自己做的。”说到这,额尔德尼满是泪水。
经过这么多年,她把这段痛苦的经历告诉了女儿,并告诉新队员们要让他们认识到乌兰·齐木真正的使命是什么,“为人民服务”,额尔德尼·华坦言。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取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最需要的地方。这就是“草原上的红色文学轻骑兵”的基因。
20世纪60年代,鄂托克旗乌兰·齐木自觉地把表演、宣传、指导和服务作为自己的任务。一代又一代的队员冒着严寒酷暑,冒着风雪,以天为幕,以地为台,给农牧民带来了欢乐和文明,传达了党的声音和关怀。演出前后,男女演员都是司机、放映员、顾问、广播员、理发师、经纪人和摄影师,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几个角色。
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齐木的队员回信后,以乌兰·齐木为中心的为人民服务的同心圆扩大了,乌兰·齐木的优良传统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落在草原的深处。
鄂托克旗乌兰齐木充分发挥文艺团体短而精、多才多艺、小而精、轻而活的优势,联合科技、卫生、民政、农牧、扶贫、司法等部门,把“草原轻骑兵综合服务”的新使命转变为服务农村振兴、扶贫、农村文明建设等时代主题的新实践。今年以来,已有74场惠民演出,观众达11万人。
“过去,只要乌兰·齐木来找我们做调查,我们都自发地跑十多英里去迎接他。现在他们来了,节目更丰富了,我们一如既往地欢迎他们,因为他们永远是我们的乌兰·齐木。来自鄂托克旗阿尔巴苏姆的哈斯奇劳严肃地说。
把“我们想说的”变成“观众想听的”,把“观众想听的”变成“我们想说的”,红芽就会生根发芽,文艺事业就会代代相传。
鄂托克旗乌兰·齐木在奔忙田野、奔忙农家的艺术实践中,经历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而精辟的论断,播撒了温暖的鲜花,生根了文艺的嫩芽。
60年的风雨,最初的心没有改变;在过去的60年里,有许多精品店,唱歌和跳舞。在过去的60年里,鄂托克旗乌兰齐木已经从草原深处走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团队成员走遍了中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访问了日本、埃及、蒙古、越南、缅甸和美国等近10个国家进行表演交流。2017年11月,他登上了“2017中国(广州)国际表演艺术博览会暨丝绸之路国际戏剧联盟年会”的舞台,“乌兰齐木沿一带一路”成功亮相世界。
不辜负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期望。鄂托克旗乌兰·齐木正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队伍成立60周年为新起点,把“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学轻骑兵”的使命责任,打造成为文学文明服务的新里程碑...
标题:鄂旗乌兰牧骑:“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再出发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