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264字,读完约23分钟
大道之旅,世界是公开的;良好的法律和善政是人民想要的。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治理智慧的结晶。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法治是中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深刻变革,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坚实保障。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拉开帷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现。
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正式启动,中国法治建设进入系统协调推进的新阶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法治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法治建设的宏伟蓝图正在慢慢展现,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灿烂辉煌的法治中国。
如果你坚强,你就会坚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法治的掌舵人。中国正在建设正确的道路,开启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2019年2月25日,北京,春天即将来临。
中南海怀仁堂,气氛庄严而热烈。全面依法治国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正在这里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搞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法治就越受重视。”
“法治建设规划关系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大局。”
"发展必须是高质量的,立法必须是高质量的."
……
明确法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需要,规划新时期法治建设规划,部署法治建设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依法治国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为新时期的中国法治建设勾画了蓝图。
不归之河,转了一千圈,最后流入大海。历史已经表明,繁荣的法治能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和平,而废除法治只会导致国家混乱和公众不满。面对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困难和障碍,面对当今世界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改革、发展和稳定离不开法治的护航;经济和社会建设需要法治的保障;人民的安全和福祉取决于法治。
这是一个伟大政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治理的坚定探索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长远考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洞悉大势,领导着中国的法治之船。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成为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全面推进法治为主题的中央全会;
中共中央成立了全面依法治国中央委员会,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这样的机构;
……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前所未有的高度规划法治,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实践法治。我们党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成熟、稳健地掌握了治国理政,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
亲自担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制定方向、规划、措施和实施方案;主持召开两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会议,对中国法治建设做出新的重大部署;参加两次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为政法事业的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参加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为建设安全中国指明方向...在习近平总书记治理国家的重要议程中,法治的重要性和促进一直是一致的。
“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高度概括的“十个坚持”,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核心精髓,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方向。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强大的领导核心。只有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在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法治建设才有精神脊梁、理论背景星和行动指南针,才能在时代潮流中把握航向、把握主动权。
这是中国法治建设史上最精彩的时刻——
2018年3月17日上午,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的人民大会堂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领导人宪法宣誓。
“我发誓:我将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履行我的法定职责……”
这个75个字的铮铮誓言,体现了按照宪法治国的庄严承诺,是立党为国、爱民为民的深厚感情。大国领导人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和维护宪法,使全面依法治国的步伐更加有力。
在新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之际,他在首都各界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全国宪法日发表了重要指示,并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期间就宪法问题进行了重要讨论...习近平总书记把宪法放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加强了实施宪法的根本理论指导,坚持依法治国,推动了宪法的实施。
办好中国的关键在于党。
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政治法律工作条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一系列司法体制改革文件,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加快制定法治国家建设规划...党中央作出了推进依法治国综合治理的顶层设计,确保中国法治建设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发挥法治在夯实基础、稳定预期、造福长远方面的保障作用。
把握宏观,把握大事,解决当前突出问题,谋划长远。一年多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扎实起步,有效发挥党的全面领导和协调各方核心作用,推动法治全面发展、多点突破、深层次推进-
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221项任务,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开展法治保障专题调研,发布《关于全面推进海南法治建设和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
部署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活动,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率先突破;
依法治省(区、市)的地方委员会全部建成,党依法治国的新体制机制初步形成;
……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说,“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不是历史的相遇,而是实践的必然性、现实的时代性和法律的合法性的逻辑联系,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抛弃或动摇。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子孙后代和长远发展的使命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读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一条鲜明的红线贯穿全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纵观世界法治发展的历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治选择从根本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或地区法治发展的未来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来自丰富而生动的中国实践,这决定了中国法治的美好前景。
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权力界限,推进“分配诉讼”改革;加强产权的司法保护,营造法治的商业环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它不仅吸取了传统的精华,也吸取了外国的有益经验。它不仅与时俱进,而且体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法治建设释放出日益强大的创造力和活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定监督法,确保监督制度改革在法治轨道上保持稳定;在政法领域,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稳步扩展到党委政法、公安、司法行政等政法领域的各个方面和环节;2018年,中央颁布了74项党内法规,依法治党的制度框架不断收紧;建立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公布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防犯罪条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改革、发展与稳定、内政、外交与国防、党和国家的管理、军队的管理,始终由法治来领导和保障。
治理国家和缔造和平取决于以下标准: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9年6月29日,习近平主席签署并发布大赦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有关决定,对九类罪犯实行大赦。
不到一个月之后,7月27日,54岁的徐谋东走出广东清远监狱的大门,在夕阳下紧紧地拥抱着他的妻子。“感谢党和国家,我相信他回到家以后,会更加珍惜生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社会做贡献。”徐谋东的妻子无法掩饰她的兴奋。
此次特赦是2018年修宪后直接以宪法为依据的一次重大宪政实践,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即慎惩犯人,以德服人,以宪法治国,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权威。
“你一个人做不到。”宪法的实施源于执政党的法治责任。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牢牢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总抓手,科学判断、准确决策,坚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化。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由静态体系提升为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在内的动态体系。虽然这是一个从“法”到“法治”的词汇变化,但它反映了全面推进法治的总体要求,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大飞跃。
巩固法治基础,进一步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018年3月11日,人民大会堂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高票通过了宪法修正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以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其他成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设立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宣传宪法精神;制定《国歌法》以及已经实施的《国旗法》和《国徽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国家标志和符号的重要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了备案审查工作报告,五年来共收到备案规范性文件4778件...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实行宪政制度,加强宪法监督,维护宪法权威,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占据突出位置,取得重要进展。
如果世界上建立了好的法律,世界将会统治。
如何征收个人所得税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钱袋”。2018年8月,完成了对《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为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了显著的减税好处,这被视为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的坚实一步。
法律随时都会改变,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立法也会随之改变。
制定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颁布《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等。,并填写空白的相关法律;引进外资法,帮助对外开放达到更高的水平;修订《中小企业促进法》、《预算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促进优质经济发展...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法治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法要有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要解决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婚姻、住房、隐私、合同...从民法通则的制定到民法典草案的审议,“民法典时代”正在向我们走来;
落实食品医药领域“四个最严格要求”,制定疫苗管理专项立法,解决疫苗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积极应对社会关注;
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解决“心肺痛”,帮助打赢蓝天碧水的净土保卫战;
修改立法法,明确立法权的界限,将地方立法权赋予各区,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立法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
要建立一部好的法律,我们必须寻求善政。公平正义是执法和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正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巩固中国法治力量,不断拓展全方位、深层次政治法律领域改革新格局-
"努力使人民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到公平和公正."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司法能力和公信力,逐步解决制约司法能力、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体制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结论,清晰概括了司法体制改革的历史性突破和成就
“十八大以来,政法战线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敢于向硬骨头、险滩、困难低头。它进行了经过多年思考和讨论的改革,但没有成功。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社会维护得到维护。公平和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想了很多年,说了很多年”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这显示了放纵的沉重和改革的困难。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和成就,它改变了体制和机制,打破了利益壁垒,触动了灵魂。只有下定最大的决心,敢于触及真实和艰难,我们才能维护公平和正义。
“让法官审判,法官负责”,这是司法责任制的“牛鼻子”。120,000多名法官和90,000多名检察官得到甄选和报酬,高质量的司法资源丰富了办案的第一线。独任法官和合议庭直接签署的裁判文书98%以上到位,办案、负责、问责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执行难”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2016年,人民法院系统启动了“基本解决执行难”运动。2019年3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郑重宣布:“基本解决实施困难的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2019年7月14日,中央依法综合治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有效解决实施困难的意见》。虽然不缺少时间,但它是坚定的。
大力推进检察机关改革,更好地保障公平正义。2019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重新组建的十大检察院出现,内部机构迎来了“重塑”变革,形成了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功能的法律监督总体布局。
……
大胆,刀锋向内。面对人民关心的“痛点”和“困难”,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盲点”,我们应该从人民最不满意的地方入手,让公平正义之光普照。
废除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劳动教养制度,人民法院实施了登记制度改革,检察机关开展了公益诉讼以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居住证改革让2亿非居民人口在居住地“扎根”,建立了“防火墙”和“高压线”以防止权力干预司法,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保持了防止错案的底线..回顾过去,改革措施就像涓涓细流,汇聚成一股打破壁垒的浪潮。
在船中央徘徊更为紧迫,当人们到达山路中央时,情况就更为严峻。
现在,我们正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更高目标前进:“努力使人民在每一个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和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到公平和公正。”
以法治促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期法治政府建设继续推进-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这一重要论断。
2018年5月31日,在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庭,审判长孙华普敲响了惊堂木,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忠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无罪判决。
为了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应用,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设立知识产权法院。为了充分发挥司法在促进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和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增设了互联网法院。
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义,提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推进产权保护法制化;采取强制措施越来越严格、越来越规范……依靠法治来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产权,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它以法治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
为适应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的权责清单已经向社会公布,实现了政府管理模式的重大转变;创建“宽领域、快运行、严管理、便民开放”的审批服务模式,用行政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国务院各部门取消了600多个行政审批项目;发布《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条例》,督促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
法治政府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得到解决,职能界限日益清晰,权力配置更加合理,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环境注入新的活力,法治建设的新红利不断释放。
人民想要什么,政府想要什么。在全面推进法治的号角声中,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推进,依法行政成为鲜明的时代标志。
一些重要领域的法律法规已经制定颁布,一些重要领域和法治建设关键环节的改革措施取得重大进展。一批与全面依法治国大局相关的制度设计和实践创新逐步形成,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迈出新步伐。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统一,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建设格局明显形成,成效日益明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公平和正义温暖着人们的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法治国,以人为本,用法治来保障和增进人民福祉,让亿万人民更加幸福和安全
在2019年的仲夏,与邪恶的特殊斗争如火如荼。6月20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东瓦窑村委会召开专题座谈会,许多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中央监督小组来找我们了。我晚上没睡。我们心中20年的那座山将被移走……”
在中央扫黄打非第15监督小组的直接推动下,呼和浩特市肃清了刘为首的“村霸”团伙。该团伙已经占领东瓦窑村近20年,压迫当地人民,侵犯他们的利益。
扫清罪恶,就是扫清晴天,让人民充满安全感地全面过上小康生活。
自2018年以来,发动了总攻击和总动员,以消除邪恶,并掀起了一场强大的攻势。从湖南对新晃一中“操场埋尸”案的深入调查,到云南对孙案的深挖,再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原书记等14名涉黑“保护伞”的调查。随着“破伞破网”和“破财破血”的同步推进,人民群众拍手称快,国家政权的基础更加稳固。
党的基础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国家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依法治国的全过程中,要体现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意愿,维护人民的权益,增进人民的福祉。”
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以人为本,着眼于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为社会生活铸造坚实的后盾-
“对于食品和药品领域的重大安全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根本措施,对违法者使用严厉的法规,并利用法治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在第二次中央委员会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击中了地板。
只有努力工作,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才能有效。今年以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司法检查队伍一直走在最前列,没有发出通知、打招呼、陪同或走设计路线,重点关注食品药品安全重点领域的司法难点,尽一切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的“舌尖安全”。
开展全国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完成6242个整治问题;深入开展蓝天防御战重点领域监管工作,检查41.15万家企业(点);我们发起了一项打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专项行动,追究了1194个问题的1507名责任人的责任...2018年,各地区、各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确保法律法规“长牙”,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
从办理身份证到机动车年检,从寻求法律服务到反映自身需求,身边的“小事”直接影响着数亿人对法治建设的切身感受。
人民法院建立了“一站式”多纠纷解决机制和诉讼服务中心。四级检察院同时完善了实体、热线和网络三大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公安机关不断推出一系列便利措施,如全国驾驶证“一证通”。司法行政机关将公证服务提升到“至多运行一次”,许多地方信访部门的窗口也从“隔着墙喊”变成了“坐下说”...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人们对这种需要作出了回应
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以人为本,不断编织保护公民权利的严密法律网络,打破社会治理的顽疾——
1963年,“乔峰经验”诞生于浙江诸暨广大干部群众的创新实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继承和更新。
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探索社会治理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推动“枫桥经验”延伸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使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达到新水平。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广泛吸收群众智慧,深化基层治理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道路,开创共建、治理、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代表。他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治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智能化和法治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一组数据记录了城乡社区治理建设步伐的加快:2018年,全国共有综合管理中心61万多个,人民调解委员会75万多个,调解矛盾纠纷953.2万多起,调解成功率达97.9%;县(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917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39000个,覆盖率分别为99.97%和96.79%。
“执政的关键在于人民”。为人民执法、严惩犯罪、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一项重要任务。
2018年,打击涉枪涉爆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破获涉枪涉爆案件3.7万起。
全国共有1274个与黑人有关的组织和5606个邪恶势力的犯罪集团被摧毁。
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13879起黑恶势力腐败和“保护伞”案件,10415人受到纪律处分并移送司法机关。
……
“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尽力而为,维护重大公共利益,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幸福和安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愿景,也是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法治建设是以人为本,要扬善惩恶,建设良好的道德风尚,实现法治和人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中,“法治”一词的分量很重。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鲜明特征。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对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了集体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研究时强调,要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使法治与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法治与德治,两手都要硬。从制定和实施《英雄烈士保护法》到维护英雄的尊严和形象,到依法惩处“好日子”行为,弘扬民族精神;从联合整治“老赖”建设诚信社会,到集中整治“霸权”和“抓公交车方向盘”树立规则意识...近年来,法治和德治通过生动的案例传递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精神”。
人民的权益应该得到法治的保障,法治的权威应该由人民来维护。
将法治精神融入民族精神的血液,促进全民守法成为常态,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是中国法治的精神支撑。
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的意见》,首次明确国家机关为法治宣传教育的责任主体。2018年,发布了第一批中央国家机关法律责任清单,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27个中央国家机关发布了“谁执法”的实施意见。
从全国宪法日到宪法宣传周,从学龄儿童到老年人,从机构、村庄、社区、学校到网站、微博、客户,全民参与法治建设、全民普法的格局正在加快。法治的理念,即依靠法律来依法办事,遇到麻烦时找到法律,解决问题,解决冲突,正在全社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路漫漫其修远兮。你内心想要的,你所做的都会实现。
全面推进法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也是一场深刻而重大的社会变革。
到2020年,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格、公开公平、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到2035年,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将基本完成,各方面的制度将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基本实现...
回顾过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为社会繁荣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开创新局面。
展望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期的中国法治建设方兴未艾,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筑更加强大和坚实的保障。新华社
标题:开启法治中国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纪实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