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15字,读完约5分钟
"黄河宁,天下平."出发的第一天,走在黄河中游,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黄河的安澜,离不开保护,更离不开治理。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大量泥沙流入黄河,使黄河陷入“一碗水,半碗沙”的无奈境地。因此,我们一踏上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就成了黄河治理的高频词和关键词。
如何进行水土保持是很有学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水土保持不是简单地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的降雨量很少,所以是否种树,什么样的树适合,我们必须在做之前弄清楚。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其他地方,要优先恢复自然,减少人为干扰,逐步改善当地小气候。”。
根据当地条件和水源,我在采访的第一天在中游所听到和看到的证实了这一判断。
采访小组抵达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巴润哈代村。这里采访的重点是川漳沟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然而,当进入穿漳沟时,想象中的深沟和高谷并没有出现。环顾四周,山坡上有茂密的植被,山下有平坦的田野,田野里堆放的玉米秸秆传达着丰收的信息。水沟在哪里?巴润哈屯村党支部书记田训石看着大家疑惑的表情,挥了挥手。“原来这里有很深的战壕。后来,我们在这里筑坝排水,形成了一个坝场。我们仍在山坡上植树以减少土壤侵蚀。大坝在我们脚下。”
哦!原来改变这个地方的秘密就在我们脚下。可想而知,就在我们站的地方,河水带着泥沙冲了下来,这让海峡两岸的村民都很痛苦,也让沉睡的母亲河感受到了“难以承受的重量”。然而,从地面升起的淤地坝、矗立在黄土中的沙棘和油松就像一道道屏障,无声而坚定地守护着母亲河的安澜。
只有爬得高,你才能看得远。爬上巴润哈代村的观景台,你可以看到今天这个村庄的所有特色。据介绍,巴润哈代村是以境内的西哈达沟命名的。巴润哈代是蒙古的,巴润的意思是西方,哈代是岩石。通过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知道这个村庄的地貌特征。同行业的一名当地干部指着离观景台不远的一条山沟。“这里以前是这样一条沟,但它比这条沟大得多。现在有一条像这样的小沟,但是你可以看到它。基本上,有植被覆盖。”事实上,在11月份,准格尔旗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群山是绿色和黄色的。然而,就你所见,深色或浅色的植物附着在土地上,似乎在积累一种变化的力量。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在观景台上展示的几位水土保持领导人的故事,使我们能够回顾一段治理水土流失的壮丽旅程。
巴润哈代村所在的流域是穿漳沟,它位于黄河第二支流十里场河的上游。特殊的地形,加上祖先根深蒂固的“去西部”耕种土地的习惯,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1980年,十里厂河支流乌布金沟3.2平方公里的流域被选为全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启动了水土流失治理“战役”。
“五不进沟”的名字引起了采访组记者的兴趣。为什么叫五不进沟?在场的几个当地人也很难解释清楚。有人说“媳妇进不去,钱进不去”,但不可能说后一种“少不得进”是什么。然而,在众多的讨论和各种说法中,有一点得到了证实,那就是五无沟是最穷的地方,土地质量最差,水土流失吞噬了土地,使那里的村民缺乏土地和食物。
然而,"五不入沟"试点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控制水土流失的希望。动手吧。在水利专家的指导下,当地村民逐步探索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包括在山顶挖鱼鳞坑种植松树,在半坡上修建水平梯田种植果树,在沟底收缩河流筑坝。当地人生动地称这种模式为“在山上戴帽子,在山腰系皮带,在沟底穿靴子。”一旦“裸奔”,黄土地戴上它的帽子,皮带和靴子,它的气质似乎变得温顺。
小流域是大河的毛细血管。对小流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为黄河流域的长远发展增加更多的效益。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穿漳沟小流域已建成23个重点沟渠治理工程和56个中小型淤地坝。通过坝系建设,初步实现了分支沟滞洪拦沙和干流、主沟淤地生产。当然,川张沟外的准格尔旗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淤地坝,它们一起伸出了警戒之手,把黄色的泥沙拖了下来。据准格尔旗水利局干部估计,进入黄河的泥沙已经减少了约四分之一。
除了生态效益之外,修建大坝和植树种田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据了解,通过坝系建设,从1983年至今,穿漳沟流域土地利用率提高了近5倍,粮食产量提高了近5倍,农民人均收入提高了30多倍。逐渐蔓延的绿色,不断上升的数字,真正印证了“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
当然,“人”不能脱离所有的变化。在准格尔旗镇沟门村,我们见到了巴润乡党委书记、准格尔旗水土保持局党支部书记陆。他带领村民实施了三个基本农田的建设,即水田、梯田和坝地,由此产生了“三田书记”的称号。除了“三天”建设,鲁还痴迷于植树。退休后,他被旗林业局聘为顾问,带领村民从西边的虎狮台河到东边的柳林滩,种植了一条70公里长的林带。吕,今年81岁,仍住在农村。当被问及原因时,老人只是简单地说:“住在我的家乡对管理这些树很方便。”
可想而知,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正在改善,身后有许多这样的“塔米书记”和“泥腿乡镇长”,还有多少名不见经传的“筑坝者”、“植树者”和“治沙者”。像那些直立的土坝、沙柳、沙棘、油松等。,他们是母亲河坚定的“守护神”,他们是变革的真正力量。
(据人民网报道)
标题:淤地坝立功,准格尔拽住入黄泥沙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