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98字,读完约5分钟
"黄河与水搏斗,泥沙排在第七位."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症结所在。
“将1989年的‘7月21日’突发洪水与2016年的‘8月19日’山洪进行了对比。前者滴一盆水,把一大碗沙输入黄河;后者滴四盆雨,输入黄河,不过是一小杯沙。”站在河洛图小流域治理工程区,谈及今天水沙关系的变化,张云飞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张云飞,生于1970年,是达拉特旗水利局副局长。他花了半辈子的时间从事水土保持工作,两次山洪的资料在他的记忆中仍然记忆犹新,耳熟能详。
他清楚地记得1989年7月21日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当时暴雨中心监测到128毫米,黄河入口处西北沟的洪峰流量达到6964每立方米,含沙量达到1550公斤/立方米;在2016年8月19日的洪水中,暴雨中心监测到406毫米,西北沟峰值流量仅达到3000每立方米,含沙量降至195公斤/立方米。
“钓鱼和划船的渡船,大树湾,鱼米之乡,吉格斯到乌兰,大海和大海都很长,米河和谷物河也很长。”这部已经广为流传的小调,描绘的是大拉特旗北部黄河冲积平原上的“埃尔芬海滩”,而整个大拉特旗的地貌是“五粮三沙埃尔芬海滩,南山中沙北平原”,特别是在五粮县的一些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他们面临着一方难以养活另一方的现实,因此选择移民和搬迁是无可奈何的。
达拉特旗的地形呈阶梯状,南部地势较高,北部地势较低。境内有十大季节性山洪,俗称“十孔堆”,均为黄河一级支流。总流域面积为7385.5平方公里,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排列,贯穿库布齐沙漠,直达黄河。多年来,黄河平均输沙量已达2711万吨。
黄河是难治理的,它的根在泥沙中。黄河大拉特旗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安全形势严峻。这些问题在黄河中表现出来,并植根于流域。
来自赵树林镇河洛图村的52岁村民苗侯钰(音译)回忆说,20年前,这里有一座和尚头的山,还有一条没有水的沟。村子南面是汉台川,经常下大雨会引发山洪。
“那时候,我家的土地是‘三块活田’,活水、活土、活肥;每逢下雨,山里都是滚滚红泥,驴车赶不上地面。”苗动情地说。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达拉特旗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治理和保护黄河流域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和责任。按照“政府主导、群众主导、项目带动、社会参与”的原则,围绕“山水、林、湖、草”一体化生态建设的理念,因地制宜,制定综合政策。
“当年,我跟着老干部下到河洛图村种树。当我看到这么多深深的侵蚀沟渠,我感到震惊。”张云飞提到的侵蚀沟壑主要出现在植被稀疏的缓坡地区,侵蚀土地,侵占耕地,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
“盆地中的降雨很集中,在几次暴雨之后,洪水会‘贡献’大部分沉积物。”张云飞表示,黄河来沙主要集中在汛期,7-9月份的干流沙量约占全年来沙量的80%,而支流接近100%。
近年来,达拉特旗以国家重点小流域治理、京津风沙源二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等一系列国家水土保持工程为骨干,在“十大洞”分布的丘陵沟壑区实施了坝系工程、沙棘减沙工程、小流域治理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并采取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山顶、山坡沟底”进行综合治理,建成淤地坝220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达到320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1.1%,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有效恢复了生态植被。
在治理小流域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治理模式,如“在山坡上植树、戴帽子,在山坡上退耕还草、穿长袍,在山坡上建梯田、建带,在沟底筑坝、穿靴”。现在我们正朝着“山水、林、湖、草”的一体化生态建设迈进,小流域的“外在价值”和“内在气质”正在逐步提高。
油松、柠条、草丛...过去光秃秃的荒山被各种植物覆盖着。这是记者在以干旱、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著称的河洛图村看到的情况。
当容易流失的水土得以保留,生态效益就会凸显出来。“以前这座山上什么都没有。现在看看绿色植物。多好啊!即使下雨,最多也有一点水,从来没有洪水。”张云飞笑着说道。
通过对河洛图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基本形成了上坝拦洪、下坝产沙、坡面植被建设和河道坝系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和保护体系。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改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它已成为促进黄河大拉特旗长治久安、促进“十大洞”优质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治理模式典范
“看看这个淤地坝。它曾经是一条沟。现在它可以种植食物了。我家还有200多只羊。”与过去相比,苗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要治理黄河,保护和治理黄河很重要。为了保护水和土壤,有必要从源头上减少沉积物。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优质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积极推进‘十大漏洞’综合治理工程,加大沙漠治理利用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力度,以更加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保护母亲河,为‘建设美丽内蒙古、共享伟大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张云飞充满信心。
标题:从“一盆水一碗沙”到“四盆水一杯沙”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xw/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