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的雪是晴朗的,玉树的花充满了春天。新中国成立后的70个春秋里,随着祖国日益强大的步伐,鄂尔多斯也开始了它辉煌的征程,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从荒凉走向现代城市,从黄沙漫漫走向晴空,从温饱不足走向城市富强和人民富裕。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和丰硕成果,今天的鄂尔多斯已跃居全区经济的前列,成为改革开放30年的18个典型地区之一和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五个典型城市之一,率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国首批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创造西部落后地区崛起腾飞的发展奇迹,实现祖国北疆美丽风景上从被尘土蹂躏的贫瘠高原到璀璨明珠的华丽转身。
巨大的变化:
从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繁荣
总的经济产出已经起飞。194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526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元。197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到3.46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44元。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1988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亿元,1998年超过100亿元,2007年超过1000亿元,2010年超过2643.2亿元,居全区首位。201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63.2亿元,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54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1486元,与深圳、东营并列全国前三名。十年一次的数字飞跃见证了鄂尔多斯的腾飞!
地方财政资源大幅增加。1950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为92万元,人均财政收入为2.2元。经过70年的奋斗,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89年超过1亿元,2001年超过10亿元,2008年超过100亿元。到2018年,全市公共预算总收入将达到433.5亿元,在全区排名第一,在全国地级市排名第36位,占全区的23.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2.1万元。2018年,日财政收入是1950年全年的129倍!充足的地方财政资源是城市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有力保障。
发展速度非常快。根据可比价格计算,从1949年到2018年(以1949年为基期,下同),全市实际增长1381倍(全国自1952年以来增长176倍,全区自1949年以来增长594.8倍),比1949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率为11.0%,分别比全国(1952年以来)和全地区(1949年以来)高2.9和1.3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83倍(全地区增长136.8倍),年均增长8.5%。2018年,地方财政收入名义上比1950年增长47,000倍,年均增长17.1%。与1950年相比,人均财政收入名义上增加了9500多倍,年均增长率为14.4%。在一系列激动人心的数字背后,是鄂尔多斯人民在过去70年创造的发展奇迹!
乘风破浪:
从划船到千帆比赛
产业结构日益优化。194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6∶10∶4,以农牧业为主导经济,产业基础十分薄弱,服务业所占比重很小。改革开放之初,全市产业结构由45∶28∶27,调整到1993年的31.9 ∶ 38.2 ∶ 29.9。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从农牧业向工业经济的历史性转变。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3.1:52.3:44.6,逐步形成了“稳第一产、进第二产、改第三产、大而精”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粮仓牧场更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70年来,全市农牧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趋势,生产方式逐渐从传统的依靠人力向现代化转变。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4663.6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9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20倍,年均增长4.5%。粮食产量从12.2万吨增加到148万吨;蔬菜产量从3.1万吨增加到42.8万吨;猪、牛、羊肉总产量从40万吨增加到14.8万吨。机械化能力从无到有,到2018年,已拥有总功率239.6万千瓦的农业机械,节水灌溉得到广泛推广。
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1949年,全市只有6家工业企业,到1978年增加到338家,工业总产值从197万元增加到1.2509亿元。改革开放后,工业经济发展加快,到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89亿元。进入新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我市工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呈现出成倍增长。200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2008年超过1600亿元,居自治区首位。2018年,全市工业企业3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2家,总产值34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在过去的70年里,上海的工业增加值增长了约4420倍,年均增长率为12.9%!
第三产业正在蓬勃发展。194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61万元,1978年仅为9240万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着市场的繁荣而繁荣。199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10亿元。进入新世纪,发电服务业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676.3亿元,比1949年增长2904倍,年均增长12.3%。
开拓进取:
从传统动能到创新驱动
能源转换引领着整个国家。1949年,全市只有10多个小煤矿,原煤产量仅为6.8万吨。丰富的资源储备没有得到开发和利用。进入新世纪,鄂尔多斯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进的机遇,开始了大规模生产阶段。2004年,中国煤炭产量超过1亿吨,成为中国煤炭产量最多的地级市。“十五”以来,全市初步转型,形成了规模可观、产品丰富的煤化工产业链,煤化工产能1621万吨。2018年,该市原煤产量为6.2亿吨,是1949年的9000多倍。五分之一实现了就地处理和转换,发电量为1035.1亿千瓦时。主要能源转化产品煤制液体、乙二醇、聚丙烯、聚乙烯和尿素分别达到102.8万吨、29.8万吨、102.5万吨、168.1万吨和234.2万吨。已成为中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9个煤电基地和4个现代煤化工示范区之一。
新兴产业生根发芽。70年来,鄂尔多斯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转型之路。20世纪70年代,羊绒产业兴起,现在鄂尔多斯品牌价值已超过1000亿元,在全国纺织服装行业排名第一。20世纪80年代,化学工业突破壁垒,现已形成大规模的化学工业集群。进入新世纪,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布局,金融、房地产、文化、旅游、会展、休闲、养老等服务业也有所发展。2018年,全市新能源发电量达到46.4亿千瓦时;汽车产量超过1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2万辆;6746万个光电器件;游客人数达到1453.8万人,旅游收入达到441.3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754亿元和3228亿元。
独一无二:
从遥远的萧条到现代城市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949年,高速公路的里程只有138公里。改革开放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从无到有,一个集公路、铁路和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系统在空建成。1987年,宝深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漫长的无铁运输历史;2005年,鄂尔多斯机场正式奠基,2007年通车,空导航网开始布局;2016年,第一列子弹头列车开始运行,进入了高铁时代。到2018年,全市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4037公里,铁路总里程将达到2308.7公里。机场全年运营50条航线和56个通航城市,并开通了通往韩国、越南、泰国和俄罗斯的国际航线。
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基本的水电消费无法满足;生意萧条,只有一个邮局。70年来,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基本建成了完善的水、电、通信供应网络。2018年,全市供热面积达到9977.9万平方米,燃气普及率达到88.08%,污水处理率达到98.2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93%。许多指标高于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商业、贸易、物流和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02.4亿元,年均增长15.5%;邮电业务收入达到21.2亿元;固定电话用户16.5万人,手机用户251.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1.8%。国家智慧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和“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
现代著名城市令人眼花缭乱。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胜县是伊克昭盟唯一的县城,面积只有0.25平方公里,偏远落后,贫穷荒凉。经过70年的精心打磨,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69.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建国初期的0.12%上升到2018年的74.5%。它获得了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康巴什区以宏伟的规划、新颖独特的设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风景,成为第一个以城市景观为载体的国家4a级旅游区。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和古典文化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杰出成就:
从黄沙到绿水和青山
构筑北疆生态屏障。新中国成立初期,鄂尔多斯曾是一个遭受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地区。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占据了这片土地,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输入母亲河黄河。气候条件恶劣,干旱持续了十年。70年来,鄂尔多斯探索了一套有效的生态建设模式。沙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风沙危害基本消失,气候明显改善,生态条件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改善”的历史性转变。2017年,第十三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成功召开,这是对鄂尔多斯生态治理模式的极大肯定。2018年,全市森林资源总面积达到233.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6.9%,植被覆盖率稳定在70%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30%,空气质量良好的空天数达到292天。它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
积蓄力量实现绿色富裕。在过去的70年里,鄂尔多斯一直在探索在环境变得绿色的同时让人们变得富有。在环境治理过程中,鄂尔多斯进行了大胆创新,坚持实行“谁创造谁拥有,谁共同创造谁分享,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造林政策。农民、牧民和企业承包沙地造林的热情高涨,许多农牧民在治沙过程中脱贫致富。2018年,库布齐沙漠伊犁生态示范区被授予“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国家实践创新基地,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畜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和生态产业六位一体的生态产业集成体系。沙产业、草产业、生态畜牧业和沙漠旅游也成为农牧民致富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百花齐放:
从缺乏知识到先进文明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1949年,全市科技发展落后,科研人员和机构严重不足。在过去的70年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技术发展和利用了空空间。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8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6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6个;全国和自治区有17个各类园区基地;在国家和自治区一级有41个集体创作空室。全年科技成果44项,专利申请2248件,其中授予专利1456件,增长迅速。被国家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城市、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教育突飞猛进。1949年,只有一所中学有192名学生,16所小学有2215名学生,文盲率为95.79%。70年来,教育发展迅速,率先在全区实施九年制义务基础教育。2007年后,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内蒙古民族幼儿园师范学院、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和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相继成立,填补了历史上没有高等院校的空白。人口文化素质逐年提高,2010年文盲率降至5.44%。到2018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4所,普通中等学校和职业高中(含成人中等学校)11所,普通中小学206所,幼儿园349所,在校学生35.3万人,是1949年的147倍。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温饱是首要问题,精神文化生活极其贫困。在过去的70年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2018年,全市有10个文化馆和群众艺术馆,组织了1303次文化活动;它有9个公共图书馆和10个博物馆;有10个艺术表演团体,有57部优秀文艺作品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的奖励,如《森吉德马》、《库布齐》等;博物馆、图书馆、全民健身场馆等场馆已向公众免费开放,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地区。
医疗服务日益改善。1949年,全市只有5个卫生机构和30名卫生技术人员,人民健康水平低下。随着地方财力的不断充实、医疗基础设施的不断优化和医务人员的不断增长,全市卫生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8年,全市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34.6亿元,卫生机构1779个,卫生技术人员15463人,分别是1949年的356倍和515倍。床位从零开始增加到12,379张。市-旗-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越来越完善。1000多家二级医疗机构建立了统一的医疗保险结算渠道,就医渠道不断拓宽。
民生安泰:
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
人们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生活困难,温饱不足。经过30年的奋斗,到1978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79元和194元,基本实现了温饱。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到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6834元和18289元,分别是1978年的168倍和94倍,年均增长13.7%和12.0%。随着居民消费的不断扩大,汽车、住房、通讯和教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城镇居民和农牧民每100人拥有家用汽车的数量分别达到96.5辆和54.6辆,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增加到41.9平方米和39.5平方米。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仍是空白色。经过70年的改革,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2018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6.2万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52.2万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116.1万项;416,000人参加了员工医疗保险;324,000人参加了生育保险;325,000人参加了工伤保险,242,000人参加了失业保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19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94元。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完善,整体保障水平进入全区前列。
70年来,岁月铸就了一座丰碑。鄂尔多斯辉煌的70年历程,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是自我创新的伟大壮举,是一代代草原儿女团结一致、不懈奋斗的辉煌成就,是千千成千上万各界人士创造的崭新局面。风吹过草原,一个年轻的城市正以高昂的精神、饱满的雄心、蓄势待发的姿态面对新时代,她的中国梦正在展开。永远不要忘记开始,前方的旅程,牢记使命,未来是可以期待的。让我们拥抱鄂尔多斯美好的明天!
标题:鄂尔多斯:腾飞跨越七十载 北疆明珠正璀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鄂尔多斯经济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jj/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