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画外音:
柴登村位于东胜区博尔哈子镇中西部,有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25户,2896人,常住人口387户,989人。109国道、斜柴线、柴海线穿过村庄,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走在柴灯村第七社的柏油路上,你可以看到绿色的玉米地。现在是玉米定苗、间苗、施肥、浇水的季节,田野里一片繁忙景象。66岁的村民杨永发(音译)正忙着给新长出的碧苗浇第一茬。虽然已经快七十岁了,但老阳和年轻一代一样精力充沛,他帮助的玉米也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可以在拔节期站立起来。土地是农民的“生命线”。老阳工作如此努力,是因为这块曾经让他“恨铁不成钢”的土地,现在又可以变成真正的钱了。“过去,这些地方太贫瘠了,好像是一片土地。秧苗长得不好,渐渐地被遗弃了。”为了激活“睡眠资源”,带动村民致富,去年柴灯村在村民小组的帮助下成立了绿领合作社,开发整合了村民遗弃的1500亩土地,安装了灌溉设施,将遗弃的土地变成了高产的水源地。并与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签订了一份供应饲料的合同。在一波强有力的“行动”之后,村民们可以在这片曾经被遗弃的土地上获得转让费。有了这么好的政策,杨永发第一个加入了股市。转眼间,春秋两季,荒地变成了良田,村集体获利近20万元。杨永发收到了5000多元的流动资金,用他投资的40亩土地分红近3万元。此外,他还能在野外工作,每天挣150元的劳务费。
像杨永发一样精力充沛的小老板白茂民,在109国道旁开了一家杀猪专营店。“自从亚洲高原训练基地建成后,很明显,吃饭的人比以前多了。今年,我打算扩建这家小餐馆,再建一层楼,翻修一下,再雇更多的厨师。”白茂民一边做饭一边计划未来。白茂敏的亚高原训练基地曾经是柴灯村一个闲置的老农场和牲畜交易市场,它倒塌了,陷入了“沉睡”达10年之久。村里的驻村队和“两委”结合村里的实际发展,把原来的农畜交易市场彻底改造成一个标准化的足球场,同时利用柴灯村八中和柴灯小学的旧校舍,把它们建成运动员公寓和大型运动员餐厅。“睡眠资源”已经成为村集体和村民致富的好项目。到去年年底,培训基地已经为该村创造了近20万元的收入。
“这个项目是我们重点建设的柴灯体育旅游城项目的第一阶段,接下来还有第二、三阶段的项目。未来,它将成为集休闲度假、赛事主办、轮训教学、会议主办和户外运动于一体的独特的北方体育旅游小镇。体育和旅游的元素是深刻整合和独特的。”说起柴灯体育旅游城项目,村党支部书记杨充满期待。
“下好蛋,养好牛,放好驴,产出好肉,无忧无虑地过上好日子。”柴灯村泽润种业专业合作室外悬挂的标语,印证了村民的种田状况。在合作社的帮助下,村民们的养殖技术得到了提高,曾经“沉睡”的农产品卖得很好。当然,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了。“我从小在柴灯村长大。我们村的许多农产品在市场上都很受欢迎。然而,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田地被遗弃了,年轻人开始在城市工作。遗憾的是,良好的资源没有得到利用。”该合作社总经理尹永刚表示,现在合作社可以为村民养殖提供专业的技术和防疫指导,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调动了越来越多村民的积极性。为了使村民的农产品销售更广泛,居民队帮助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建立了绿色农副产品直营店,村里新鲜的绿色农副产品可以直接供应给市民的餐桌。“有了实体店,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大,收入也在慢慢增加,村民的积极性也更高了。”尹永刚说:“每个人都有工作,每个家庭都有事情做。我们村的前途一定会越来越好。”
柴灯村的“睡眠资源”不再睡觉,而是成为村民的“定期存折”。吴连峰,一个曾经的贫困家庭,去年底从他的存折上取了6000元。“我没有花一分钱加入合作社。我一年就收到这么多钱,明年就能拿到。”
吴连峰高兴地闭上了嘴,但东胜区渤江海子镇柴灯村第一书记、专案组组长宋乃春心里最清楚,老年人要想一步一步摆脱贫困,攒起心来过上好日子有多难。人生中最早的“肉搏战”是妻子去世,后来吴连峰因病开颅。她的头刚刚好起来,但她的腿又出错了。2016年,吴连峰做了膝盖置换手术,昂贵的治疗费用让她不顾一切。“我真的无处可去,我想好几次结束我的生命。”回忆起悲伤的往事,吴连峰热泪盈眶。在吴连峰最郁闷的时候,驻村小组和村“两委”小组了解了情况,积极帮助吴连峰“量身定做”救助计划。“提高收入对吴连峰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帮助她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在宋乃春和村民小组的帮助下,吴连峰用工业扶贫资金买的猪有了一个新的猪舍。保连干部送了她150只鸡,种了15棵果树。截至2018年底,吴连峰已脱贫,净收入超过3万元。“党委和政府关心我,领导干部帮我,鸡也帮我卖,猪也帮我卖。90%的医疗费报销了,还有养老保险,村里的合作社也给了我分红,以后的日子会更好。”说起这些老人,他们充满了泪水,这一次是感激和喜悦的泪水。
在积极探索工业扶贫新模式的道路上,柴灯村激活了“睡眠资源”,使之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起点,不断实现新的发展。注册成立合作社,实施2000亩沙棘试种工程,每年用200亩收入发展村集体经济,20亩收入扶持贫困户和贫困户;引进光伏发电产业扶贫项目,预计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创收20万元...每一个要登陆的项目对村民来说都是“摇钱树”。在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通过“企业+党支部+合作组织+农民”的产业发展模式,与村合作社和村民建立了利益联动机制。在确保利益的同时,我们还设立了一个底部基金,以确保每个村民增加收入并变得富有。
角色实际声音:
村党支部书记杨说:“今天,柴灯村的荒地绿了,工业兴旺了,村民富裕了。村里的这些产业可以提供500多个工作岗位,村民们也不用出去工作。今年,我们村有信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一百万元。”
村民吴连峰说:“党的好政策帮助了我。我也想好好过这一天。我必须每天做更多的工作,挣更多的钱。一个人的生活必须充满味道和繁荣。”
标题:柴登村让“沉睡资源”变“定期存折”——发展产业脱贫富民“一村一印象”系
地址:http://www.erdsswj.cn/oedsjj/164.html